9月10日,市委宣传部召开全市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鑫,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侯宝萍,乃东区副区长张雪戈,琼结县副县长孟再波介绍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为发布会现场。
张鑫介绍,山南市生态环境局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建设美丽山南的政治责任,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山南大地的生动实践。
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化污染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精准管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2020年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保持在99.4%以上。持续推进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水源地保护和排污口监管,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持续改善,建成县城污水处理设施13座,农村污水处理率达49.3%,主要江河湖泊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建成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5座,覆盖率达64%。
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藏鸡、牦牛、葡萄、核桃、绵羊、蜂蜜等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培育自治区级绿色建材骨干企业1家,拟申报各级绿色工厂4家、创建节水型企业1家,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81个。围绕打造“雅江中游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出台清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区首个“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已开工,正推动贡嘎、扎囊碳汇交易试点,华新及祁连山水泥企业纳入碳市场。全市新建公交充电站12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30个,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及发电占比达100%。2025年1-7月,全市发电量37.8亿千瓦时,用电量8.24亿千瓦时,能源自给率保持100%。结合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节点,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城区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巡游出租车和公交车占比达87.5%,并开通隆子县新能源公交线路,助力城乡交通一体化。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5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审核。
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推进。全面落实国家生态屏障保护规划,加强生态功能区和廊道建设。建成浪卡子县、错那市冰川气象监测站;投入505万元建设洛扎县空气自动站,目前进度达30%。实施雅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2个,完工率达98%。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完成造林绿化18.88万亩。治理实施4个地灾治理项目,完成贡嘎县刘琼村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48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24.79%,草原植被盖度66.8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0.34平方米,绿地率45.65%,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94.56%。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2025年野生动植物多样性调查。严格防控松材线虫疫情,检疫苗木超2000万株,清退不合格苗木11.5万株。实施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增殖放流土著鱼类23.1万尾。全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侯宝萍介绍,山南市林草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强市”战略,通过科学造林实现从“一片沙”到“绿廊锁风沙”的历史性跨越。全市人工林面积3.6万公顷,居全区首位,森林覆盖率由18.4%提升至24.79%,活立木蓄积量达3463.29万立方米。2024年建成西藏首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引进30余种沙生植物。2022年南北山绿化行动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8.89万亩,带动3.7万群众增收4.01亿元,造林成活率超85%。
全民参与更让绿意生根。“十四五”期间,累计义务植树9.4万亩,种植苗木480余万株,彻底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
产业发展让绿色生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建成矮化苹果、葡萄、核桃三个万亩生态产业基地,实现群众增收与绿色保护双赢。
通过出台《山南市城乡绿化条例》《沙棘林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生态资源保护和后期管护提供法治保障。编制雅江两岸面山造林、防沙治沙、冬虫夏草保护等多项中长期规划,并将雅江面山造林纳入南北山绿化中期调整规划,有力推动雅江两岸绿化工作有效实施。
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实现责任到人,有效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监管及火灾病虫害防治,“人防”屏障全面形成,“护林有责、毁林必究”的约束机制持续巩固。
孟再波介绍,琼结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机制,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部署,切实增强了全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持续强化生态保护制度执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切实加强对名胜景区、湿地及野生动物的保护。监测数据显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9%,地表水优于Ⅲ类比例达100%,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严格落实林长制,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40亩、林地补植补造250余亩,新增绿化面积590余亩,实施有害生物防治1600亩,草原修复治理10万亩;持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率达100%;实施城乡水源地保护工程,建立“一源一档”管理体系。建成1154户“新时代宜居家园”样板户,户厕改造率和人畜分离率分别达98%、85%。实现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和乡村保洁全覆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100%;聚焦文旅发展,着力打造强吉村乡村旅游示范样板,成功承办全区大型现场会、文旅推介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17.83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1%。
张雪戈介绍,乃东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严格落实上级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细化部门及个人责任,构建权责清晰的工作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思想和制度保障。
环保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建成医废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构建“村收集、乡中转、市县处置”垃圾处理体系,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6%,有效改善“脏乱差”面貌。危险废物管理全面规范,医废处置中心升级为热解焚烧模式,可处理五大类医疗废物,全市医废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积极融入雅江中游“百里生态走廊”建设,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义务植树6500亩、人工造林10.19万亩、人工种草14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荒漠化治理2000亩。
林长制、河长制全面落地,各级林长年巡林超1万人次,河长年巡河超1.1万次。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累计改造户厕10441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完成人畜分离7054户。2020年以来,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自治区级美丽休闲村庄6个,幸福宜居和干净整洁村庄各3个,40个村(社区)和3个乡镇获评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称号。
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禁止新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00平方米以上餐饮企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器。加强机动车尾气与施工扬尘治理,与建筑工地签订扬尘治理责任书,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以上。完成124个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和“无废城市”建设。
严把生态、产业和资源关。依法注销雅砻河风景名胜区内23家非金属矿企业,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103.16公顷。完成城区养殖户搬迁及兴开养殖场整改,联合整治河湖岸线,拆除违法建筑,恢复生态功能。
中央部门网站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
山南市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