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响应“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坚持上下一体、聚焦重点群体、瞄准特殊个体、创新有效载体,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全市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持续提升,“八五”普法规划全面有效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推进法治山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上下一体,凝聚合力普法。成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的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负责普法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市财政局将普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力确保了全市“八五”普法工作的有序推进。市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2024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全面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市委组织部将普法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督促定期开展普法述职评议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十二县(区、市)党委、政府根据各辖区实际情况,细化落实市级普法规划和要点,在完成规定部署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普法措施。充分发挥各司法机关、执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专业普法工作合力,在重大执法活动中,加强各执法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共同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执法效果和普法影响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机关、单位、学校、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广泛参与普法工作。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确保每个村(社区)有3名“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普法工作,组建普法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结合普法“三单”工作推进要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提高普法的精准度。注重发挥“双联户”作用,建立村级户外普法LED融屏、法治文化墙、法治图书角等阵地,并结合实际对宣传内容进行动态更新。
聚焦重点群体,深化普法教育。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法律进机关(单位)”为载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列入市委党校重点课程内容,加强组织学习。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线上+线下”学法模式,建立落实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通过开展任命宪法宣誓、现场旁听庭审等方式,让普法守法成为每一名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和必备素质。以“法律进寺庙”为载体,针对广大僧尼开展了“专题法治讲座”“法律服务进寺庙”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寺庙僧尼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依法开展宗教活动。以“法律进学校”为载体,开展法治主题班会、开学法治第一课等活动。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救助中心和青少年心理抚慰室等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普法相关活动。以“法律进乡村(社区)”、“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乡村法律明白人等队伍作用,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道路交通安全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瞄准特殊个体,实施精准普法。聚焦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居住分散、不易管理的特点,发挥各普法责任主体的职能优势,依托“法律九进”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全覆盖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外来人员不断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聚焦犯罪主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依托“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通过日常走访、网格巡查、入户宣讲等方式,及时做好辖区文盲、半文盲等低文化程度人群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尊法守法的规矩意识和行动自觉。抓好重点人员普法,依托乡村“法律明白人”、司法助理员等基层力量,结合走访、帮教活动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其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增强法治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对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普法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的法治素养,规范执法行为。围绕“强边固防”中心工作,开展“宪法边境行”“法治宣传固边防”等主题活动,推动强边固边法治化进程。
创新有效载体,拓宽普法渠道。各执法部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法律知识、案例解读等内容,扩大普法覆盖面。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主题公园等阵地,将法治元素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依托法治文艺载体,市守法普法协调小组邀请专业文艺曲艺社,深入边境县(市)开展“送法进边境 普法润民心”主题文艺演出活动,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举办特色活动,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开展“山南市普法夜市一条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被新华网、法治日报等多家媒体平台宣传报道。
中央部门网站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
山南市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