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关键之年。西藏自治区政协团结带领广大政协委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积极发挥统战组织优势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中心任务,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紧紧围绕“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和软制约”和我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两项重大任务,积极筹备本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由政协7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大力提升人口素质、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等14个主题,深入基层调研,形成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的调研成果,为即将召开的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做好了准备工作。
扩容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让民心凝聚、人才辈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做好人口工作、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展现出新作为。一是身体素质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2.5岁,出生率稳定在8‰以上,人口基数稳步增长,成为全国唯一未进入老龄化的省级行政区。二是文化素质显著增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图书馆藏量及人均藏书量增长幅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创历史新高。三是思想观念全面升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消费结构向教育和保健领域倾斜,思想观念开放度、数字技术接受度、创新意识和法治观念显著提升。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萨嘎县、林周县等小学,实施“小小讲解员”模式,有效提升孩子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江达县江普寺自筹资金,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洛隆县硕督镇成功打造349国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旅游小镇。
调研组建议:多渠道加强教育医疗人才及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大“高精尖”和紧缺型人才引入和培养力度,助力人才队伍扩容和茁壮成长;多方位引导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完善各类就业政策措施;加强疾病预防、落实定期体检,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氛围;结合实际开展专业技能和就业培训,积极推进“订单定岗式”培训,构建更加科学的培训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让“育引用留”四大工程焕发更强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年来,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做好人才工作、加强人才建设,推动“育引用留”四大工程掷地有声、成效突出。一是育才工程。累计培养农牧科技骨干378名,培训农牧科技人才4000多人次,依托“雪域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扶持计划”等项目支持60余名科研人员学历提升,推动“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重大转变。二是引才工程。为农牧人才搭建平台,加强对种粮大户、涉农企业、良种繁育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资金扶持,依托基地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推广应用培训和技术指导,着力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水平。三是用才工程。完成全区职称制度改革,招录“三支一扶”人员,为基层打造了一支“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农牧科技人才队伍。四是留才工程,出台“珠峰英才”系列政策,完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办法,扩充选拔范围,提高一次性津贴发放额度。
调研组建议:进一步强化人才政策保障,建立待遇动态增长机制,督促政策落实提升政策吸引力;注重产学研融合发展,推行“田间课堂”实践模式,推动人才与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加强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三农”工作服务职能,进一步畅通科技服务渠道;提高用人单位考评自主权,破除当前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弊端,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扎实推进全区精神文明创建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年来,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一是价值引领有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立起完备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推出“珠峰百姓名嘴”,“文明山南”品牌和文明形象大使“嘎嘎”和“吉吉”,“乡村大喇叭”等特色活动,营造浓厚文明氛围。二是文明实践深化。日喀则市持续开展“暖冬六送”“国旗飘扬耀边疆”等活动。山南市建成全区首家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那曲市尼玛县、聂荣县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我区首届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铜奖。昌都市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阿里地区建立农牧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积分制”。三是文明创建突破。各市(地)统筹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1市1县先后入选全国文明城市、1县获文明城市提名和“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36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87家单位入选全国文明单位、13户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12所学校入选全国文明校园,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7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奖。四是文化传承创新。林芝市第一小学注重德育和以文化人,打造第二课堂,厚植文化底蕴。波密县完全小学兴趣班,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36个兴趣小组。山南市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覆盖72个乡镇。曲松县堆随乡小学构建“西藏非遗+本地非遗+校园原创”三级传承体系,传承藏戏文化启蒙工程“扎西雪巴”。
调研组建议: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方式,拓宽宣传途径扩大覆盖面,打造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品牌;培育高原特色文化品牌,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大各项资源投入,形成党委领导、各部门抓落实、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强大组织保障;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建立线上线下文明风尚的共促机制。
持续推进健康西藏建设,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幸福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健康保障工作,研发并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的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奋力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党委政府精准施策。针对高原病高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自治区党委提出“五个针对”工作要求,为破解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瓶颈,实现健康西藏建设找准了应对之法。二是政协持续跟进监督。自2023年“五个针对”提出以来,自治区政协通过专项调研、民主监督等方式,提出大量意见建议。今年重点围绕“五个针对”落实情况开展深度协商。三是部门协同成效显著。实施受援医院建设与发展行动,充分发挥“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优势,建成“1+7+13”受援医院体系,着力建设“三级甲等”和“二级甲等”医院,大力推进“传帮带”工作。受援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和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实施城乡居民健康体检行动,不断提高健康体检标准,2023年以来已累计体检539.53余万人次。疾病防治方面,实现包虫病动态清零,大骨节病零新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化,全区确立白内障救治定点医院45家,2023年以来累计手术治疗2.2万余例。实施国民营养计划行动,发布《高原地区居民膳食指南》,推进农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营养健康评估,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明显提升。
调研组建议:不折不扣落实“五个针对”要求,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领军人才、紧缺骨干人才、基层医务人员补缺和能力培养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特别是农牧区群众;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疾病控制体系构建和能力提升,加强专科医院建设。
服务“十五五”规划编制,助推西藏高质量发展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及时部署落实,王君正书记提出明确要求。自治区政协聚焦高原农牧、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结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调研提出规划建议。
回顾“十四五”时期,我区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四件大事”为航标,在雪域高原书写了壮丽诗篇:经济增速多年保持全国前列,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培育发展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十五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关键时期。政协各调研组围绕重点领域提出规划建议: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统筹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布局,提升新能源对电力的调节能力,建设智能化低损耗电网平台,配套电力消纳产业规划,完善绿电定价和政策支持。高原特色农牧业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培育现代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标准制定和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优化旅游空间布局,融入周边区域战略,创新文旅产品,完善设施和宣传推广。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强化党建引领,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方面,深化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不断推进“四大工程”“六项行动”工作新提升。
立足新发展阶段,自治区政协将以此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为契机,聚焦破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硬约束”与“软制约”,切实履行“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贯穿始终,为西藏“十五五”规划落实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中央部门网站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
山南市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