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区内要闻

马江虎: 老报人眼中的高原巨变

发布时间:2025-08-26 作者: 来源:西藏日报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马江虎老人的客厅里投下温暖的光影。当被问及那段刻骨铭心的高原岁月,这位老者的目光穿越时空,仿佛又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

1979年3月,马江虎带着建设边疆的豪情,挤上了西行的绿皮火车。“那时连酥油茶是什么都没听过,但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那代年轻人无上的光荣!”回忆往昔,老人眼中闪烁着亮光。

拓荒者:

从林周农场到西藏日报社

抵达拉萨,马江虎被分配到林周农场。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沉了一下:连绵的荒山环抱着贫瘠的土地,所谓的“宿舍”竟是延安式的窑洞。

物质条件的匮乏超乎想象,但藏族同胞的情谊让他感动不已,他回忆说:“副场长次仁央金邀请我们去家里喝酥油茶,第一口腥得直皱眉,差点吐出来,硬着头皮喝第二口,竟慢慢品出了香,第三口下肚,浑身暖了,心也定了。”

这份温暖,成为支撑他的重要力量。“当地老百姓自己舍不得吃鸡蛋,却攒下来煮熟了塞给我们。”这份深厚的情谊在马江虎心中生根发芽,化作沉甸甸的责任。他将牛皮纸裁成卡片,跟随干部深入牛棚、田间地头,写满了一本本“民情笔记”。他将会议精神、群众心声、政策文件分门别类,用不同颜色归档,三摞厚厚的档案并立在柜中,无声地记录着农场乃至西藏基层社会的点滴变迁。

命运的转折带着油墨的芬芳降临。1986年,因工作细致负责,马江虎如愿调入西藏日报社,从校对员做起。

“如果图片颠倒、日期搞错,整批报纸都得销毁。”他在校对规范首页重重写下:“校对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弄潮儿:

见证记录西藏沧桑巨变

上世纪90年代,《西藏日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手工排版被激光照排取代,马江虎面临新挑战:学拼音、练打字。

为了“驯服”陌生的键盘,他把自己“钉”在办公桌前。字典翻烂了用胶布缠,校对室里总能看到他挑灯自学的身影。

1999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马江虎再次挑战自我,考入四川工商管理学院攻读硕士。三年不脱产学习,他白天编版,深夜苦读,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报社里鲜有的“大龄硕士”。

2008年,马江虎勇挑重担,创办《阳光周末》副刊,他既是主编又是首席记者,足迹踏遍西藏七地市。在尼木县的山沟里,他跟随牧民徒步十几公里,记录合作社如何为牧民带来新希望;穿过波密险峻的吊桥,他紧握相机,定格偏远小学开课的瞬间。

他坚持用带着“酥油糌粑味”的“土话”讲故事,《阳光周末》成为展现西藏新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还曾荣获中宣部表彰。

守望者:

永葆对高原热土深沉的爱

2006年7月1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运营。作为特邀记者,马江虎伫立在站台上,举着相机的手微微颤抖。镜头中,钢铁巨龙般的青藏铁路如一条圣洁的哈达,盘绕上雪域之巅;首趟进藏列车正劈开稀薄的空气,呼啸而来,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刹那间,他恍如回到1979年那条尘土飞扬的进藏路:破旧的客车在搓板路上颠簸七日,沙尘弥漫车厢……两幅画面在眼前重叠,泪水夺眶而出。他深切感慨,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党中央关怀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辉煌成果,是西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西藏的四十年光阴,于亘古高原不过一瞬,于个人却是全部的青春年华。马江虎的书架上,褪色的采访本与鲜红的奖章静静并列,无声诉说着他40年的奋斗历程。

在一次春节座谈会上,他作为老援藏代表发言,声音洪亮而坚定:“从每月32块钱工资到如今按月领取养老金安享晚年,从土墙铅排到激光照排、数字出版,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西藏在祖国大家庭怀抱中的沧桑巨变,这辈子,值了!”热烈的掌声中,他仿佛又看见了1979年那个站在高原晨光里的青年,对着人生第一碗酥油茶先是皱眉,继而仰头,一饮而尽——那是对使命的承诺,对高原的融入,更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